2022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事业单位改革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5篇

【篇1】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2019|事业单位改革

2019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
31省份机构改革方案获批:多省份事业单位减员
  随着近期《上海市机构改革方案》获批,至此,31个省份的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已全部获中央批复同意。根据中共中央2018年3月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报党中央审批,在2018年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省以下党政机构改革,由省级党委统一领导,在2018年年底前报党中央备案。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地方机构改革正按照党中央确定的“规划图”“施工图”和“时间表”,全面实施。
  一 “优化协同高效”取代“精简统一效能”
  第一个获得中央批复的省份是海南。今年9月13日,中办和国办印发了《海南省机构改革方案》。


  改革后,海南省设置党政机构55个,其中省委机构18个、政府机构37个。同中央党政机构设置保持总体一致,并体现了海南的特色。
  10月15日,《安徽省机构改革方案》获批。改革后,安徽省设置党政机构60个。其中省委机构17个,省政府机构43个。安徽行政学院副院长袁维海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徽省机构改革共有29个单位进行了合并,重新组建了5个新单位。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在确保机构编制总量不得突破的前提下,根据职能和机构调整情况,统筹编制资源配置。
  优化协同高效,是这次机构改革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下称“《决定》”)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

而以往,决策层对机构改革一直强调的是“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与以往历次机构改革不同的是,这次机构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统筹推进党政军群机构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优化就是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履职到位、流程顺畅。”
  二省级机构限额管理,多省份总数不超过60个
  改革中也有不少省份因地制宜设置机构“自选动作”,机构数量不尽相同。


  比较改革后各省份的党政机构数量,海南和宁夏最少,为55个;直辖市中,北京为65个,重庆、天津为64个,上海为63个;山东、湖南、辽宁、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北、江苏、吉林、福建、甘肃、河北、安徽等省份的党政机构总数均为60个。
  从改革情况看,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数量在90个左右,省级党委和政府机构数量在60个左右,越往下机构数量越少。之所以中央党政机构设置数量比地方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央要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实行全面的领导和管理,按照管理规律,中央层面的机构设置肯定要多一些。“比如,中央层面设有国防、外交、海关、海事、金融等机构,地方通常没有设立;再如,在文化领域,有的地方是将文化、旅游、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机构整合成一个机构,在中央层面这些机构则是分设的。”
  以海南省的55个省级党政机构为例,其中43个对应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门。除此之外,海南省出现了“一对多”的省级大部制机构。比如,海南省整合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管理,组建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对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3个中央部委。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对此表示,这样调整是为了确保上下对口、政令贯通、保持市场和法制统一。既可以“一对一”,也允许地方搞大部制“一对多”,最终实现优化协同、集约高效

多省市因地制宜设置“特色部门”
  值得一提的事,在机构设置上,浙江、福建、安徽、山东、重庆、广东等多个省份为主动适应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推进“互联网+电子政务”,将目光瞄准了“大数据”。


  比如,福建省设置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管理局);安徽省组建了数据资源管理局;山东省组建了省大数据局;重庆市组建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广东等省在省经信委内部设立大数据局;浙江省组建了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大数据局等一些新的机构成立,意味着很多省份开始高度重视大数据战略和智慧城市战略,地方开始向智慧城市、智慧省份方向转型。”沈荣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大数据管理局的设立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
  除了“大数据”亮点,记者梳理发现,一些省也根据各自特点,设置了部分符合区域实际、体现区域特色的部门。
  比如,山东省为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设置了海洋发展委员会;海南省组建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挂省委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广东组建了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等。
  辽宁省则组建了省营商环境建设局、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等颇为“应景”的机构。

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机构设置,加快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水平。突出省情特色,发挥辽宁省军工大省优势,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路子。
  外界普遍的看法是,振兴东北,加快提升营商环境水平是一大抓手。辽宁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公管教研部主任孙庆国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辽宁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体制机制短板,此次机构改革,辽宁省把营商环境建设局作为省政府的直属局,在全国是独此一家。”
  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设置,也是辽宁的一大特色,孙庆国对此表示,辽宁省作为军工大省,在军民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辽宁要加快全面振兴步伐,军民融合是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适时设立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目的是要更好地发挥军工大省的优势,探索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路子。”
  在沈荣华看来,各省份不仅仅是由于管理层级不同而突出各自职责特点,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人口、民族结构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都决定了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四多省份事业单位减员,不再承担行政职能
  除了党政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在此次改革之列。


  在机构设置上,多省份不再保留或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也迎来了新变化。
  例如,《山东省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今后除行政执法机构外,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职能;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对职责任务相同相近的事业单位予以整合,提升服务和技术支撑能力;推进事企分开。
  《海南省机构改革方案》也对于所属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清理省直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将行政职能划归主管部门或职能相近的行政机构;能转职能的不转机构,确需转为行政部门内设机构的从严控制;其他类别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只进行必要的划转、更名和整合。
  《辽宁省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全面清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部门所属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划归相关部门,原有事业单位调整为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与相关事业单位优化整合。
  此次辽宁省事业单位改革,根据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将原来的650家事业单位整合成了65家,砍掉了90%。不仅仅是省一级事业单位,市、县也同样按照这个比例进行整合。
  大幅度整合后,辽宁省采取的办法为,某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原有60人,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只剩下12个人的行政编。48个人走了, 这12个人怎么保证运行?
  “由于考虑到机构改革和政府转变职能,市县以及乡镇机关这几年没有大范围招考公务员,市县乡镇机关,都空出了一些编制。他们拿出60%至80%(市县是80%,乡镇是60%)行政编制的空编,向事业单位当中符合条件的人员定向招考公务员,通过考试让他们转成公务员。不仅解决了‘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问题,也解决了一部分机关当中改革造成空编和职能运行受影响的问题。这些人在笔试之后还要经历面试、体检和公示等环节。
  事业单位改革各地有各地的方法,减编,缩编的同时,同样也带来了别的好处:
  1、事业单位的改变,原本在编内“养老”的人坐不住了
  2、事业单位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
  3、事业单位行政岗位有像公务员过渡的趋势
  4、事业单位薪酬有希望上调
  重点知识
  根据改革条例,2020年前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将会整体完成,坚持简编控编的原则,提高准入门槛。这三类会改为聘用制。
  一、高校教师和公立医院在编人员
  二、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编人员
  三、事业单位体系中工勤岗员工

【篇2】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目前事业单位分三类:

一类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二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是从事公益服务的。

改革后人员去向:

1.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人员

未来或转为公务员或安置到其他事业单位。

这个去向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1)对于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调整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其人员可转为公务员,但编制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

2)对于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后,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其人员也随之分流。

这类事业单位职能任务:

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海事和航运管理(港口管理),公路行政管 理,道路运输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移民管理,文物管理。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人员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2020年前将全部转企改制。转制单位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

在职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这类事业单位主要有:

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技术开发类科研,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地质勘查,招投标代理,一般性评审认证,咨询服务,评估鉴定,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疗养,房屋修缮,物业、车辆服务,部门文印机构,投融资,担保,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演出中介,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各类公司(厂)等。

3.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员

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大头,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这类事业单位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情况、精准施策。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基本功能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改革重点也不同,需要区分情况实施不同的改革举措。

1)公益一类

公益一类包括:

①教育类: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公益性宣教机构(党员电化教育、讲师团等),考试机构等。

②科研类:基础研究或社会公益性科研等。

③文体类: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美术馆,科技馆,群艺馆(文化馆),文物考古保护,文献情报,广电信号传输和技术监测,出版物审读,体育运动项目管理等。

④卫生类:疾病(疫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计划生育服务,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⑤社会保障类: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经办和公积金管理,优抚安置,法律援助,婚姻登记,公共就业服务,社会福利机构,公益性残疾人康复机构,老龄妇幼工作机构,学生资助管理,离退休干部服务等。

⑥公共安全类:人工影响天气,防汛抗旱防火,应急救援指挥,无线电监测,人防指挥保障,信息安全保障,重要或应急物资储备等。

⑦社会经济服务类:基础测绘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农机安全监理,经济社会调查与统计,渔业船舶检验,植物检疫,地震监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工程标准定额,自然资源保护,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流域河道管理,园区管理服务,水文(水资源)监测,价格监测,价格认证,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生态公益型林场,公共资源交易,土地整理储备,实行无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乡镇(街道)综合为民服务等。

⑧行政辅助类:质量稽查,食品药品稽查,国土监察,环境监察,安全生产监察,劳动保障监察,交通运输监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城市综合执法,农业监察,林业监察,水利监察,财政监察,节能监察,旅游监察,卫生监督,知识产权管理,档案管理,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散装水泥管理,政策研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政府投资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资金评审支付,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举报投诉维权,电子政务,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金融协调与服务,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驻外省市联络机构等。

2)公益二类

公益二类包括:

①教育类:普通高中,普通高校,技工技师和职业院校,电大函授及远程教育,老年大学,幼儿园等。

②科研类:基础应用科研等。

③文体类:需要重点扶持的文艺院团,文化宫,公园,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④卫生类:非营利性医疗保健,职业病疗养等。

⑤社会经济服务类:人才交流服务,人防工程管护,对外交流服务,种苗良种培育,混合经营型林场,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公益性地质勘查,实行有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等。

3)公益三类

公益三类包括:

时政类报刊,广播电视,彩票发行,公益性规划设计,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公益性培训机构,公证,重要涉密文印机构,经济仲裁,殡葬服务等。

国家已明确:今后高校和公立医院会取消事业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干事业的地方。

改革后3大变化

1.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完善聘用制度,加强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符合不同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制度,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2.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健全岗位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的调整办法,开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组织实施工作,完成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推行工作,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3.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同时,国家将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篇3】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总结报告(1)


  近年来,××省宣布,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90多个县市区全面铺开。根据××省决策层的设计,这次改革包括乡镇行政机关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公益事业的服务社会化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内容。目前,已在全省启动的乡镇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乡镇干部精简40%
  ××省这次乡镇改革首先从“治臃”开始。
  人们常说,基层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实际上,由于要上下对口,乡镇机构设置早变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千根针”,每个上级单位都要在乡一级找到自己的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加上纪委、武装部,这乡级“六大班子”的领导一般就有15名以上。乡镇内设机构也与上级对口,如乡党委也内设组织、宣传、统战等机构,造成人员、开支不断扩张。农业税免征之后,因催粮催款事务的消失,乡镇干部70%以上的精力无所着落,人浮于事现象突出。
  为此,××省开始对乡镇行政机构进行新一轮的精简,通过推行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内设机构合并、人员竞争上岗和分流安置,大幅裁减机构与人员。
  乡镇党政干部交叉任职,成为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根据改革的安排,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只有7~9名,党委书记原则上兼任乡长;两名党委副书记,一个担任人大主席一个兼任纪委书记,2~3名党委委员兼任副乡长,2~3名党委委员兼任人武部长等职务。
  拆“庙”、限编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在内设机构上,推行“三办一所”的模式,只设党政综合、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办公室和乡财政所。在编制上,实行严格控编,根据面积、人口和财政状况等因素,把乡镇分为三类,三类乡镇的行政编制分别不得超过45名、40名和35名。
  目前,××省已有60%多的乡镇实行了党政一肩挑,领导干部职数由1万多人减到6000多人,精简率达40%多。此外,这些地方的乡镇机关干部由万人减到万人,乡镇机关的职数由平均人下降到40人。
  ××省农办副主任吕江文说,可能这项改革会有些争议,比如取消了政协联络组、书记兼任了乡镇长、副书记兼任人大主席,但我们设计这个制度的初衷是提高行政效率。过去乡镇的好多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党政两个一把手上,所以一肩挑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减少内耗。而且乡镇的事务比以前少多了,客观上也需要减少领导职数。从已取得的成效看,乡镇政府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竞争上岗的干部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团结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明显增强。
  “七站八所”退出乡村舞台
  20XX年7月,52岁的潘木生在京山县钱场镇事业单位解聘合同书上签下名字后,领到了1万元现金,然后他非常认真地翻遍口袋找出6块零钱退了回去。他自嘲地说:“自己被买断了,政府不拖欠我一分钱,我也不能欠政府的。”曾是建设环保管理所副所长的潘木生,心头涌过一种复杂的感情,但他最终明白改革是大潮流,思想不通也得通。
  京山县是××省较早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的县市之一。在减轻农民负担的进程中,向农民伸手的“千佛手”时隐时现,农民负担的“皇粮国税”降下来了,但来自七站八所乱伸手的隐性负担仍然很重。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的乡镇七站八所,成为减负成果的最大威胁。正因为如此,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没有上级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京山县下定决心自费改革。
  20XX年5月8日,京山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动员会上,主抓这项改革的县委副书记晏德明双手作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各位父老乡亲多有得罪了。”一句朴实的言语,拉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改革的帷幕。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辞退临时工,在编人员全部竞争上岗;第二步是实行全员买断,撤消七站八所;第三步建立起新的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机制。
  谁都知道七站八所背后的权力网络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为保证改革公开、公平、公正,京山县向领导干部“约法”:谁向单位为自己的亲属、朋友打招呼、写条子,谁就将这个单位的改革负责到底;同时,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亲属逐一登记造册,全面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这两招非常奏效,第一轮改革下来没有发现一个招呼一个条子,300多个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亲属被淘汰下岗,其中县级干部的亲属15人。
  有了第一轮的改革基础,京山县决定釜底抽薪,撤消七站八所,对在编人员实行买断,进行身份置换,变单位人为社会人。京山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的干部熊祖国说,经过反复的编制清理、公示和成本测算,我们最后定的补偿标准是一年工龄不超过526元,总额不超过18900元;同时每一个被买断人员1992年10月~20XX年10月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由财政补足缴清单位支付部分。
  20XX年~20XX年,除了根据上面政策保留并改为垂直管理的林业站、国土资源管理所和交通管理站外,其余的站所在京山县被全部撤消。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数由253个减为43个,减幅达83%;乡镇事业单位人数由3400人减为414人,减幅达88%。钱场镇书记揭建平说,这个时期个人的压力非常大,在我办公室里拍桌子、砸东西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一年是心在流血、人在流泪的一年,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是从未有过的。但因为改革彻底,破除了旧的体制障碍,为农村发展搭建起一个新的平台,所以这又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
  目前,京山县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已尘埃落定。虽然仍有一些遗留问题尚待继续解决和消化,但七站八所告别乡村舞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
  改革要敢于“断腕”
  京山县的改革被称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关改革一直鲜有报道,但他们的改革却已成为一个最彻底的范本。改革是一场革命,而京山县的改革说白了就是“拆庙送神”、砸人饭碗的事,所以阻力不言而喻。
  记者在京山县采访时,不少乡镇干部说,如果县里没有一个好的一把手、没有一个好的班子,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据了解,京山是一个经济发展中等县, XX完成站所撤消和人员买断所需成本近6000万元,通过本级财政支付、资产处置和向上级财政借款等办法,整个改革仍有1500多万元的缺口。但主政京山改革的原县委书记曹立明认为,经济成本并不是决定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任何一项改革的进行,都需要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改革的经济成本是由国家支付的,而政治成本则是由个人支付的,改革对利益的触动涉及上下左右,巨大的阻力会对领导者的官声仕途产生难以预料的政治风险,所以,决策者和领导班子是否有胆识和决心才是关键因素。
  由于京山县税费改革开始较早,随着向农民收取的税费逐年减少,旧体制下的积弊也暴露得越来越充分。严峻的现实逼着京山人不得不改,所以改革之初,京山县委领导班子很快形成共识:本届政府不作为,下届政府更难为;本届政府绕道走,下届政府无路走。随着改革的深入,旧体制下隐藏的矛盾开始激化,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京山县相继发生了集体罢考、上访、围堵政府甚至绝食的事件。加上当时省委文件尚未出台,来自体制内部的指责、质疑声音一次次地考验着京山的领导班子。有上级领导在大会上说,京山县只改革不发展;县里开常委会,有人动摇了,说改革者不能当先进。
  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曹立明的决心,他说,掩盖矛盾追求眼前的稳定,这只是一种消极的稳定观。改革是非搞不行,这是一项为农村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工作,只有通过改革建立起长效稳定格局才是上上之策。经历了改革的风风雨雨,曹立明认为,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一个地方的一把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能义无反顾,改革要么难以启动,要么就是半途而废。
  在咸安、京山等地探索的基础上,××省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次论证,20XX年11月,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被称为“17号文件”的《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随后,又相继联合出台4个配套文件。今年3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推开后,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0%的县市、70%的乡镇启动了改革。
  吕江文说,搞乡镇改革有经济成本问题,但更取决于领导的认识、班子成员思想统一程度,只要决心下了,改革的办法就多了。××省领导改革决心之大,可从一批改革人物受到提拔中看出来:主持咸安改革的原区委书记宋亚平调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他的继任者也调到一个地级市任副书记,原京山县委书记曹立明则直接进入了荆门市的常委班子。
  公益事业新机制
  随着乡镇机构、人员裁减改革的推进,一场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的乡村事务社会化改革,也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破竹前行。“百姓签单、政府埋单”,“钱随事走,以钱养事”,农村公共事业、公益服务交给社会来办……这些新思路、新举措,使××农村社会迸发出新的活力,公益服务质量、效率大幅提升。
  “三换两退”换出新主体
  20XX年底,京山县曹武镇水管站改制完成,13名职工全部办了养老保险,买断了身份,由“公家人”变成了“社会人”。身为站长的孟凡荣,在镇政府帮助下成立镇水利服务中心,办理了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成为这家集体企业的经理。水利服务中心只有3个人,另外2人是孟凡荣聘请的原水管站同事,因为他们懂技术。
  “变化不仅仅在于人员的减少,”孟凡荣说,“单位的性质变了,大家的身份也变了,干活的劲头、单位的效益都大不一样。”过去的水管站是差额拨款单位,人多效益差,五六年都没有正常发过工资,有点钱大家就分了。20XX年,该中心承包了政府的三项公共事业——农田水利设计、防汛抗旱技术指导和人畜引水工程设计,此外还承接了两个泵站、五个蓄水池和一条公路的设计,赚了大约3万元钱,加上镇里还委托他们管理两座水库,3个人的实际收入有9万多元。
  和曹武镇水管站一样,京山县绝大部分七站八所都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一个个集体、民营和个体性质的服务中心。据了解,京山县共确认具备从事农业植保、畜牧、水利等公益事业的服务人员400多人,中介组织或企业141个,他们成为农村公益性事业的新主体。
  从“站所”到“服务中心”,不仅仅是“换牌子”,而是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从体制上切断伸向农民的手,杜绝了再走“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老路。京山县干部熊祖国说:“改革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减人减支本身,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七站八所主要通过从农民手中收钱来维持生存的沉疴。”
  ××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除农村中小学、卫生院外,其余乡镇直属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机构。目前,在京山、咸安、远安等地,原有的七站八所已普遍实现了“三换两退”:单位换牌子、换章子、换体制;人员全部退出人事编制管理,退出财政供养系列。
  “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
  “我们虽然有自己的经营性服务,但是公益事业一项不少,财政给的钱也并不比以前少。只不过以前我是政府的人,做不做事情政府都要把人养起来,现在是社会的人,事情做好了才能得到钱。”曾维斌向记者这样描述他们的改革。他在改革前是京山县曹武镇农技种子站站长,而今是镇农技服务中心经理。
  曾维斌和他的两个同事通过考试,获得了农技服务资格认定,于是县农技部门与他们签订合同,由3人为曹武镇提供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他们的职责包括:全镇农业技术培训,栽培示范项目推广,农技资料发放等,每一项都要由农户签字、经镇政府认可,年底逐项验收,给予财政补助。
  据熊祖国介绍,京山县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过程中,按照“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县镇共同负责”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的新机制。他们采取考试、考核、认证等程序,公开认定了一批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主体,然后由政府提供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实行钱随事走,以钱养事。
  像京山县这种“百姓签单,政府埋单”的公共事业服务形式,已经在全省很多地方展开。他们将原站所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收回县主管部门,公益性服务职能分别向乡镇“三办”转移,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政府本着“绝对减人、相对减支、不减政府责任、不减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则,通过购买服务、购买劳务,来落实政府服务“三农”的责任。仅在咸宁市咸安区,今年各乡镇就与有关主体签订了239份公益服务合同,金额达203万元,占全区农村公益性服务经费的71%。
  据吕江文介绍,××省目前已探索出三种“以钱养事”模式:
  第一种:委托服务型。原乡镇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既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职能,又从事经营性服务。乡镇政府提出项目,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经费数额和考核方式,企业按合同提供服务。
  第二种:定岗招聘服务型。乡镇设置一定的服务岗位,定岗不定人,由乡镇政府或县业务主管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资质的人员,从事公益性服务。对招聘人员实行“三卡”管理,即农民签字卡、村干部签字卡、乡镇签字卡管理。
  第三种:派驻人员服务型。实行“管理在县,服务在基层”,县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设置一定的服务岗位,定岗不定人,从有资质的人员中公开招录,签订聘用合同,派驻基层专门从事公益性服务。服务项目由乡镇政府提出,乡镇和主管部门共同对派驻人员进行考核,对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乡村公益服务得到提升
  在乡镇改革过程中,××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反复强调:“农村生产力水平高不高,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改革后农村的各项服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保证农民之事有人办、方便办、及时办、低成本办。”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三农”服务水平的提高,还使得一度停摆的乡村公益服务职能得到全面恢复和提升。
  公益服务人员的市场竞争意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创业热情大大提高。在咸宁市咸安区,乡镇农技站全部转制为农技服务中心,全区38万亩耕地,由区政府聘请36名农技人员提供服务。农技人员自筹资金购置农业机械,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和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技人员把自身利益与农民利益捆在一起,积极推广各项实用新技术,去年该区发展轻型栽培水稻10万亩,农民直接增收超过1200万元。
  新机制节省了养人费用,增加了政府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20XX年,咸安区用于“以钱养事”的资金达211万元,比改革前乡镇事业单位养人的经费还多43万元,今年他们还将增加74万元。
  乡镇干部也在转变施政理念,实现着由行政领导型向服务指导型的转变。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乡镇改革就是要找准政府服务职能与行政运行方式有效结合的突破口,在科学整合现有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将精力转到农村公共事业和公益服务上来。吕江文认为,从过去的“以钱养人”到现在的“以钱养事”,改革已出现“三赢”局面: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收益提高了,政府的公益事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了,老百姓享受到的公益服务水平提高了。
  

【篇4】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总结

  篇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办的精心指导下,严格按照省、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神,协力推进,狠抓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事业单位分类工作顺利进行。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我县共有事业单位XX0个、事业编制XXXX名,其中,纳入分类范围的事业单位XX0个、事业编制X5XX名。纳入分类的事业单位中,全额单位2X1个、事业编制 名,差额单位 个、事业编制45X名,自收自支单位 个、事业编制70X名。截止目前,已完成了X04个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X0%,达到了市上提出的“已分类事业单位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X0%”的进度要求。已分类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X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
  2.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通过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扎实推进、权责清单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等各项工作,政府各部门职能得到有效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创新,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加强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强化,减少了对事业单位微观事务的管理,事业单位法人
  自主权得到加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同时,在充分调研、反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规范乡镇机构和驻地站所工作的意见》,乡镇“五办一室”和“一站一所四中心”的管理等到有效加强,理顺了乡镇机构和站所管理体制,有力推进了规范化建设。
  X.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更加规范。结合行业体制改革和职责任务调整,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了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将原县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站整合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撤销了职能任务弱化的市场建设中心洛门市场管理所,按照组建不动产登记管理机构的要求组建了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要求,设立了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在县外资扶贫项目中心加挂了县精准扶贫中心牌子,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综合服务服务中心加挂了精准扶贫工作站牌子,有力保障了重点、中心工作顺利开展。
  4.编制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按照“控总量、优结构、保重点、促发展、增活力”的要求,全面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坚持“动态调控、余缺调剂”的原则,加强编制的动态管理,重点从长期空缺、职能弱化的调剂调剂了 多名编制,充实到教育、卫生、环保等民生重点领域和任务繁重的单位,有力加强了社会事业发展急需部门的工作力量,有效保障了公益事业用编需求,优化了编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编制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5.分类改革配套政策推进取得新成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
  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复杂艰巨,需要多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今年,在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不断开拓创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职业年金制度破冰前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有益的探索,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和登记管理制度不断改进,这些工作不但有力推进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的完善和实施,而且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早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水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打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
  二、主要做法
  1.稳妥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按照分类方案,采取“三审定案”的方法,分四个阶段稳妥完成了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工作:一是初审阶段。各主管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提出本单位及下属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初步意见,与县编办充分沟通协商后上报。为了加强对分类工作的指导,县编办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执法局、建设局、交通局、财政局等单位,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有力促进了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研究复审阶段。县编办对对各单位上报的初步意见汇总、整理后,对照《**县事业单位分类目录》进行反复论证、认真审核,与省、市事业单位分类结果进行了逐一核对,按照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成熟一批、批复一批的工作要求,提出了第一批事业单位拟批复分类意见。并就第一批事
  业单位拟批复分类意见向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财政局等单位征求了意见和建议。三是会议审议阶段。筹备召开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就我县第一批事业单位拟分类结果进行了审定,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根据会议审议意见,对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意见进行了修正后,再次向领导小组成员征求的意见,形成了我县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的具体意见。四是发文批复阶段。事业单位类别确定后,由县编办确定了X名责任心强、业务精干、工作细心的同志专门负责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意见批复文件拟制、印发工作。目前,发文批复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按要求将分类意见批复文件向市编办进行了备案,共拟制、印发文件54个、X00多份。
  2.坚持事业单位类别划分标准。坚持以社会功能为根本标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分类依据,不附加其他条件,严防生产经营类向公益服务类挤、公益服务类向行政类靠的倾向;
坚持根据职责和特点,细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对完全符合某一类型的,直接确定期类型,兼有不同类型特征的,按主要职责和发展方向确定其类型;
坚持“三个不突破”,即不突破原有机构总额,不突破原有编制总额,不突破原有财政负担,单位提出的分类意见不得突破原有机构总额、编制总额,不得增加财政负担;
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继续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工作,及时调整任务不饱满、长期缺编单位的人员编制充实到民生重点领
  域和任务繁重的单位,对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合并设置,对职责单一、规模较小、工作任务不饱和的予以整合,对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的,能撤销的坚决撤销,不能撤销的,重新界定职能,理顺关系,合理设置。
  X.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把制度建设作为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机构编制工作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机构编制科学化管理水平。通过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确保公益目的实现。一是根据《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协调配合机制运行办法》,建立机构编制联席会议机制。凡是在人员调动(招聘)中,涉及大额编制的使用审批,由县编委主任主持,召开由县委办、政府办、组织、编制、监察、人社、财政等部门参加的机构编制联席会议,共同研究,互相监督,切实增强了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管合力。二是建立乡镇站所规范化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机构和驻地站所规范化管理的意见》,从组织领导、职能定位、隶属关系、设岗定员、岗位职责、人事管理等方面,对进一步规范乡镇站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切实形成了管理层级规范、隶属关系清晰、充满活力的乡镇干部管理新常态。
  4.统筹推进改革顺利进行。我们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在人员力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选调负责心强的同志充实到事改办,加强了事改办工作力量。在工作中,通过将分类改革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各项措施落
  篇二: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汇报
  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情况介绍
  (新华 XX-07-13)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编办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我省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本服务优先、服务公平公正、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按照会议安排,现将广东省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和做法
  XX年,我省被中央确定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5个试点省之一。XX年,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广东省省直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选择部分省直原依(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原省人事厅、水利厅、原环保局以及佛山市进行试点。深圳市从XX年开始也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XX年以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改革思路,完成了全省事业单位模拟分类和匡算工作。XX年,正式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计划今年底前全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改革
  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专家和各界意见,认真吸纳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地经验,充分调动有关部门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改革的困难、风险和阻力。聚社会各方之智、求综合配套之策、成全面推进之势的事业单位改革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一)抓好科学分类,着力增强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科学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切入点。改革中,我们着重抓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事业职能范围,科学分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调整与规范并举,退位与补位共进”。一是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回归机关或转为行政机构。如XX年将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省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等10个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机关内设机构。二是将应由市场承担的任务交给市场。如将省水利厅几大水利枢纽的发电、检修等经营性职能剥离,按企业化运行,实现事企分开。三是将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规范社会组织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出台《关于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将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如在省旅游局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明确事业单位承担的行业标准、行规行约制定、行业评比、培训等任务逐步交给社会组织。
  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将规模小、效益低、设置重复、职能相近、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然后再对整合后的事业单位进行分
  类。如:原省人事厅所属事业单位改革,在对省人事信息中心、省人才服务中心、省海外人才引进服务中心等6个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和职能调整的基础上,重组为省人才服务局、省人事考试局2个事业单位后再分类。
  (二)加强民生保障,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根据国家的部署,我们将关系国计民生、事业单位集中的重要公共服务行业,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地勘、水管工程等行业体制改革纳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体部署中统筹推进,努力在整体部署中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共性问题,同时在行业体制改革框架下解决不同行业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个性问题。一是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对科研事业单位重新分类定性、调整重组,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组建若干主体科研机构。二是推动地勘体制改革。出台《广东省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组建省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并整合地级市地勘队伍,保留一支公益性地质队伍,实行“省市结合、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全国创造了地勘改革的“广东模式”。三是推动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在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塑造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如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实施转企改制,并按集约化方式和资产运营模式组建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粤剧艺术大剧
  院、省出版集团等,积极推动省属新闻出版单位、文艺演出院团、新华书店等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革。四是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出台乡镇卫生院等机构编制标准,明确乡镇卫生院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同时,将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列为公益一类、公立医院列为公益二类,不断完善全省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五是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水管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分离,将水利工程养护、经营部分剥离后转为企业,同时将承担城镇供水、水利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的水管单位确定为经营性事业单位并转为企业。
  (三)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公益服务能力和活力
  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核心,努力突破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一是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我们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淡化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打破事业单位的体制束缚,激发事业单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省直已确定在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事业单位推进试点,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圳市还专门出台《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意见》,在利益关联方较多的事业单位和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建立法人治理
  模式。今年中央编办将我省确定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我们将在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公共服务等领域,以及广州、佛山、深圳等市、县(区)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推进试点,目前正在研究确定试点单位名单上报中央编办。
  二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一直以来,事业单位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大部分经费用于养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单位经费中人头费占了很大比例,个别单位甚至全部经费都用于养人,无钱办事业。这次改革,我们注重打破传统建机构养人员办事情的方式,树立“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观念,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采用政府保障、项目拨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公共事业,保障财政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地方和部门的事业单位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如核定购买服务人员数、明确中小学的后勤服务人员不占用事业编制,按不超过教职员总数的15%聘请后勤服务人员,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这些做法较好地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是试行法定机构管理运行模式。根据省领导批示精神,积极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先进经验,将法定机构试点工作作为我省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继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奠定基础。目前已研究确定了试点工作方案,
  篇三: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目前,励家镇共有事业单位11家(包括中小学校、卫生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9人。
  近年来,依据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中央及省、市、县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的指示精神,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大胆尝试,积极探索1997年7月开始,我市在古港镇试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依据“积极推进、竞争上岗、
  因乡制宜、减员减负”的原则,合理设置乡镇政府内部机构,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实行
  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联绩计酬,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省委副书记胡彪同志的充
  分肯定。
  1997年12月,原国家教委将我市列入全国教育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998年12
  月,我市推行的中小学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三制”改革,即目标管理制、教师聘任制和结
  构工资制,被评为湖南省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9年,我市澄潭江镇逐步推行以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改革,走出了一条人事管理事业化、财政管理企业化的新路子。XX年,我市在全市完成了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全市所有的事业单位都成为独立的法人,承担独立的法人责任,完
  善了事业单位的法人体制。随后,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市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市直部门和各个乡镇街道办
  事处推开,拉开了我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新的一幕。
  二、结合特点,多头铺开
  依据省、市指示精神,根据自身特点,我市采取符合自身事业发展要求的改革办法。
  1、全面规范事业单位运行体制XX年我市出台《浏阳市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采取以下措施
  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一是精简事业机构;
二是理顺事业机构管理体制,按照“脱钩、
  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适应乡镇主体经济、农村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
  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
三是精简人员编制,减轻农民负担;
四是确
  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
五是调整乡镇学校布局,优化乡镇教师队伍结
  构。同时,通过创业安置、鼓励辞职、停薪留职、自谋职业、返回归队、后勤脱钩、工人改
  编、学习培训、到龄退休、提前退休、提前离岗等形式,妥善安置分流人员。XX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由519撤并为352个,分流人员664人,具
  体分流途径是:提前退休116人,提前离岗休息385人,自愿辞职及自谋职业36人,创办经
  济实体50人,充实基层6人,合办企业16人,学习培训4人。按照社会办事业的指导思想,我市在事业社会化方面迈开了坚定的步伐。卫生系统于
  XX年在文家市镇医院率先推行股份制改造,触及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两个打破,两个分
  离,两个建立”,即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打破所有制界限,将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
  职能与医疗分离,将卫生监督、卫生执法与技术服务、卫生监测等分离,建立起浏阳医疗卫
  生新体制。市旅游局对所属旅行社和旅游学校也实行了人员身份和产权两项置换,实现了社
  会办事业的格局。
  2、深入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我市教育系统和广播电视局全面推行了聘用制,实行公开招聘、签订合同、定期考核、
  解聘辞聘、亲属回避及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单位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
  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教育系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一是以“双聘制”为轴心,即对中小学校的教师(工作人
  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和聘任合同制,利用聘用合同确立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利
  用聘任合同确立单位与个人的岗位工作关系;
二是以实行“三个代表”为主线,即实行教师
  资格制度,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广播电视局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运行机制,在全系统各单位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
  度,整个系统分解为局机关、浏阳电视台、浏阳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浏阳国安广电宽带
  络有限责任公司、国安浏阳宽带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浏阳市广播电视广告信息有限公
  司、浏阳市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全面实施政企、政事分开和分级分类管理,所
  有职工都解除身份,与单位签订聘任合同,人事档案关系全权委托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理
  管理。
  为确保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全面推行,我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档案委管和人事
  代理业务。目前,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共有1300余人,在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了档案委管的单位共有99个。同时,我市于XX年成立了人事参议仲裁委员会,全面负责人事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
  对新的体制下的人事矛盾进行依法调解处理,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推进。另外,市里面成立了增人计划领导小组,实施《增人计划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
  制和人员进出实行了宏观调整。再次是改革职称工作,推行初级职称公开评定和技术岗位竞
  聘工作。在卫生系统XX年首次推行公开评定初级职称,在中医院等单位实行了岗位竞聘,
  高职低聘。
  3、努力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市日报社冻结档案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制,取消一切补助,用作实绩考核奖励,实绩考
  核奖励根据不同岗位目标任务要求实行量化考核,对采编部门和人员,突出稿件和报纸质量
  要素,对经营单位和员工,突出经济效益要素,对行政后勤部门,突出服务和质量要素。市
  广播局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
  与收益分配,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
  收入分配制度。
  市规划局也实行按绩定酬的动态分配机制,全面实现绩效挂钩。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市各行业各部门已逐步铺开,正向纵深发展,按照中央指
  示,我市新的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启动,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
  创事业单位改革的全新局面。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实践与思考 阜阳市人事局 我市在全面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中,为推动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干部职工心理
  承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认真推行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
  用制。截止到XX年10月,全市乡镇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聘用制,5262名乡镇事业单位职
  工签订了聘用合同。下面,就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思考等几点意见。
  一、主要做法 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中,我们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积极稳妥的工作思
  路,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平的原则,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保证了聘用制的平稳
  推行。
  1、抓住机遇,推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XX年年底,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
  面启动,通过调整部局、精简机构和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对职能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低
  下的 事业单位予以撤消,对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七站八所”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合
  并,大力精简事业单位机构,按照“减人、减事、减支”的原则,重新核定了乡镇(办事处)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通过改革,乡镇(办事处)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平均14个左右减少到6
  至7个,全市共减少1611个,这就会为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任制提供了机遇,因此,我们在
  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中,对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专门作出规定,要求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全
  面实行聘用制,并将其作为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验收的一个主要项目。
  2、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积极推行
  聘用合同制。多年来对这件事说的多,做得少,更没有经验。为了把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推
  行好,我市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我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大体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先组织竞争上岗。我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率一般在70%左右,因此人员竞争上岗十分激
  烈。在组织竞争上岗过程中各县市区都严格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文化考试、民主测评、
  组织考核等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正,上岗合理,下岗服气;
第二步对竞争上岗胜出人员
  实行聘用制。多数县市区在实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过程中,按照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政策,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聘用办法和细则,对聘用程序、聘用合同、岗位职责、考核
  奖惩、辞聘、解聘及聘用期限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办法对上岗人
  员逐人签字了聘用合同,建立起单位和被聘人员之间的聘约人事关系。
  3、强化监督,实际阳光操作。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竞岗、聘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了
  四严五公的原则,即严格程序、严格条件、严格纪律、严格政策,公开、公正、公平、公论、
  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在竞岗、聘用过程中,一方面请县、乡纪检人员、乡镇人大代表、村
  组代表、农民代表,对竞岗、聘用的人员的考试考核、民主测评、聘用决定等环节进行全程
  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
另一方面,坚持公示制度,竞岗、聘用人员的名单向社会公示;

  试考核的情况向社会公示;
民主测评情况向社会公示;
拟聘人员及岗位职责向社会公示,接
  受广大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
  4、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由于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多,安置难度大,各县市
  区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未聘人员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探索了多渠道、多途径安置乡镇
  事业单位示聘人员的办法。对符合退休条件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
对一部分具有大专、中师
  以上文化程度的未聘人员,通过参加考试考核合格的,转岗到农村中小学工作;
对于自主创
  业、自谋职业的乡镇人员给予政策和资金、技术上的扶持;
对辞职人员,抓好对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皖办发[XX]28号文件明确规定的五项优惠政策逐项落实。据统计,全市自
  XX年实施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来,妥善分流安置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13905人,没
  有出现严重事故和大面积上访事件,从而保障了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平稳实施。
  5、强化聘后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后,强化聘后管理是一
  项重要的工作。我市多数县市区规定,对已聘用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
  末位淘汰。对工作开拓性不强,不出成绩又无过失的聘用人员,根据聘用有关规定和程序随
  时解聘,空出的岗位重新进行竞争上岗。对年度考核两次不合格的人员不予继续聘任;
对严
  重失职的人员予以解聘。市及各县市区人事局还重点加强对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鉴
  证工作,加强人员聘用争议案件的受理、调查和仲裁工作,切实为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健
  康发展提供保障。
  6、打破传统录用,新进人员公开招聘。从XX年开始,我市乡镇事业单位对新进人员
  全部 实行了公开招聘,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招聘采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乡镇事
  业单位岗位空缺情况,每年由县市区人事局统一组织安排,严格按照计划申报、招考公告、
  报名与资格审查、考试考核、拟定人选、进行公示和办理聘用手续等程序进行。
  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四年的努力,我市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归纳起来,实行聘用制
  度带来了五种新的变化。
  1、转变了思想观念。乡镇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后,单位职工从过去传统观念的“单位人”
  变为新型的“社会人”,从过去的“要我学,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干”,制度改变,
  观念更新。目前,在全市基层乡镇广大事业单位职工中已形成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
  力找工作”的共识,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2、创新了用人机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建立,以及公开考试择优聘用、竞争上岗、
  民主测评等用人制度的实行,彻底改变了旧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加快了事业单位职工由“身
  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由“固定人”向“合同人”转
  变,职工对单位的依赖关系被打破,工作和职务的终身制被打破,聘用制度的推行和完善,
  促使乡镇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不断竞争和持续激励的用人机制。
  3、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通过推行聘用制,乡镇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年龄结构、文化结
  构和综合素质得到优化。通过竞聘上岗,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平均年龄普遍降低,站(所)
  长8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经过激烈的竞争找到了适合本人专长的工
  作岗位,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一大批素质素质较高,有技术专长的人员通过竞聘,
  走上了乡镇事业单位领导岗位,为乡镇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
  4、转变了工作作风。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是一次影响大,震动大,涉及面广
  的改革,一方面强烈冲击了“铁饭碗”和“官本位”意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上岗人员的责任
  感和危机感。全市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签定聘用合同后,工作责任心大大增强,工作作风
  明显转变,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深入下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忧排难,受到群众普遍
  好评。
  5、促进了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过程中,各地充分实行民主,
  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组织竞岗和实行聘用工作中,各地将岗位设置、报考资
  格、竞聘条件和程序等,在乡镇公开栏内予以公布,考试、考核和整个竞岗、聘用过程在群
  众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对拟聘用的人员组织由各方面干部群众参加的民主测评,
  充分让干部群众参与,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镇
  民主在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强。
  三、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市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相对
  滞后,市及县(市、区)直事业单位大部分还没有实行聘用制,这在客观上对乡镇事业单位
  聘用制的进一步巩固有直接影响,同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的聘期内管理、聘期满后的续
  聘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需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二是需
  要政策上的配套改革,例如人才流动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未聘人员的分流
  和安置制度的改革。

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
  人事部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中要求,用2至3年的时间,在事业
  单位全面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再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正规化、规范化的聘用制度。按照这
  一要求,我们要抓住当前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运作,逐步在事业单位建立起能进能出,能
  上能下,充满活力的聘用管理新机制。
  1、提高思想,统一认识,抓好三个到位。首先是各级人事部门抓好思想认识的到位。搞
  好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学好学透中组部、人事部有关事业单位人员实行聘用
  制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解决好思想上的各种模糊认识,形成事业单位不实行聘用制不行,不
  抓紧实行也不行的共识,依靠思想认识上的到位,增强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的责任感和紧迫
  感;
其次,是组织领导要到位。各级人事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事业单
  位实行聘用制纳入人事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的位置,按照国家人事部的要求,分
  步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
三是改革宣传要到位。XX年以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干部
  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中组部、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
人事部下发了《事业
  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有关问题的解释》,人事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方法宣传这些政
  策,强化舆论造势,形成改革氛围,让人们了解政策,消除疑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2、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行聘用制度。在事业单位建立聘用制度是一项新的改革,
  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必须在初中逐步摸索,在改进中加以完善。抓好试点是推行聘用制的
  有效方法,按照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要求,可以选择事业
  单位较为集中的文化、教育、卫生、城建等行业,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稳步推
  进。在抓试点的具体过程中,重点抓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和未聘
  人员安置四个环节。
  3、严把进口,畅通出口,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新陈代谢机制。按照人事部《关于在事
  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对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制度,并实
  行人事代理。今后,凡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择优聘用,
  新聘用人员必须先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到有关部门办理合同签证和人事代理手续,然
  后才能核准编制、核发工资。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人员新陈代谢机制,从制
  度上规范人员出口,主要是做好解聘和未聘人员的安置工作,真正畅通出口,保证事业单位
  充满生机和活力。
  4、突出重点,配套推进,保证事业单位聘用改革制积极平稳推行。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
  度是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建立事业单位新的用人机制的关键。在实施事业
  单位改革中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对推行条件成熟的,抓紧推
  行,一步到位。对尚不具备条件的,要抓好试点,摸索经验。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是一项复
  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事业单位的体制、机构、工资、社会保险、人事仲裁等方面的改
  革,因此,在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配套改革的整体推进。篇二:分类推
  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办的精心指
  导下,严格按照省、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神,协力推进,狠抓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
  利,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事业单位分类工作顺利进行。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我县共有事业单位xx0个、
  事业编制xxxx名,其中,纳入分类范围的事业单位xx0个、事业编制x5xx名。纳入分类的
  事业单位中,全额单位2x1个、事业编制 名,差额单位 个、事业编制45x名,自收自支单
  位 个、事业编制70x名。截止目前,已完成了x04个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占拟分类事业
  单位总数的x0%,达到了市上提出的“已分类事业单位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x0%”的进度要
  求。已分类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x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
公益
  二类事业单位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
  2.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通过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扎实推进、权责清单建设、深
  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等各项工作,政府各部门职能得到有效转变,
  管理方式进一步创新,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加强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强化,减少了对
  事业单位微观事务的管理,事业单位法人 自主权得到加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同时,在充分调研、反复征
  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规范乡镇机构和驻地站所工作的意见》,乡镇“五办
  一室”和“一站一所四中心”的管理等到有效加强,理顺了乡镇机构和站所管理体制,有力
  推进了规范化建设。
  x.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更加规范。结合行业体制改革和职责任务调整,继续推进事业单位
  篇四: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目前,励家镇共有事业单位11家(包括中小学校、卫生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9人。近年来,依据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中央及省、市、县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示精神,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1997年7月开始,我市在古港镇试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依据“积极推进、竞争上岗、因乡制宜、减员减负”的原则,合理设置乡镇政府内部机构,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联绩计酬,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省委副书记胡彪同志的充分肯定。
  1997年12月,原国家教委将我市列入全国教育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998年12月,我市推行的中小学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三制”改革,即目标管理制、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被评为湖南省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9年,我市澄潭江镇逐步推行以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人事管理事业化、财政管理企业化的新路子。XX年,我市在全市完成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全市所有的事业单位都成为独立的法人,承担独立的法人责任,完善了事业单位的法人体制。
  随后,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市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市直部门和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推开,拉开了我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新的一幕。
  二、结合特点,多头铺开
  依据省、市指示精神,根据自身特点,我市采取符合自身事业发展要求的改革办法。
  1、全面规范事业单位运行体制
  XX年我市出台《浏阳市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采取以下措施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一是精简事业机构;
二是理顺事业机构管理体制,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适应乡镇主体经济、农村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
三是精简人员编制,减轻农民负担;
四是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
五是调整乡镇学校布局,优化乡镇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通过创业安置、鼓励辞职、停薪留职、自谋职业、返回归队、后勤脱钩、工人改编、学习培训、到龄退休、提前退休、提前离岗等形式,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XX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由519撤并为352个,分流人员664人,具体分流途径是:提前退休116人,提前离岗休息385人,自愿辞职及自谋职业36人,创办经济实体50人,充实基层6人,合办企业16人,学习培训4人。
  按照社会办事业的指导思想,我市在事业社会化方面迈开了坚定的步伐。卫生系统于XX年在文家市镇医院率先推行股份制改造,触及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两个打破,两个分离,两个建立”,即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打破所有制界限,将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职能与医疗分离,将卫生监督、卫生执法与技术服务、卫生监测等分离,建立起浏阳医疗卫生新体制。市旅游局对所属旅行社和旅游学校也实行了人员身份和产权两项置换,实现了社会办事业的格局。
  2、深入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我市教育系统和广播电视局全面推行了聘用制,实行公开招聘、签订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亲属回避及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单位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
  教育系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一是以“双聘制”为轴心,即对中小学校的教师(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和聘任合同制,利用聘用合同确立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利用聘任合同确立单位与个人的岗位工作关系;
二是以实行“三个代表”为主线,即实行教师
  资格制度,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
  广播电视局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运行机制,在全系统各单位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整个系统分解为局机关、浏阳电视台、浏阳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浏阳国安广电宽带络有限责任公司、国安浏阳宽带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浏阳市广播电视广告信息有限公司、浏阳市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全面实施政企、政事分开和分级分类管理,所有职工都解除身份,与单位签订聘任合同,人事档案关系全权委托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理管理。
  为确保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全面推行,我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档案委管和人事代理业务。目前,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共有1300余人,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了档案委管的单位共有99个。
  同时,我市于XX年成立了人事参议仲裁委员会,全面负责人事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对新的体制下的人事矛盾进行依法调解处理,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推进。
  另外,市里面成立了增人计划领导小组,实施《增人计划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员进出实行了宏观调整。再次是改革职称工作,推行初级职称公开评定和技术岗位竞聘工作。在卫生系统XX年首次推行公开评定初级职称,在中医院等单位实行了岗位竞聘,高职低聘。
  3、努力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
  市日报社冻结档案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制,取消一切补助,用作实绩考核奖励,实绩考核奖励根据不同岗位目标任务要求实行量化考核,对采编部门和人员,突出稿件和报纸质量要素,对经营单位和员工,突出经济效益要素,对行政后勤部门,突出服务和质量要素。市广播局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收入分配制度。
  市规划局也实行按绩定酬的动态分配机制,全面实现绩效挂钩。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市各行业各部门已逐步铺开,正向纵深发展,按照中央指示,我市新的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启动,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创事业单位改革的全新局面。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实践与思考
  阜阳市人事局
  我市在全面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中,为推动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干部职工心理承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认真推行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截止到XX年10月,全市乡镇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聘用制,5262名乡镇事业单位职工签订了聘用合同。下面,就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等几点意见。


  一、主要做法
  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中,我们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积极稳妥的工作思路,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平的原则,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保证了聘用制的平稳推行。


  1、抓住机遇,推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XX年年底,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面启动,通过调整部局、精简机构和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对职能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的
  事业单位予以撤消,对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七站八所”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大力精简事业单位机构,按照“减人、减事、减支”的原则,重新核定了乡镇(办事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通过改革,乡镇(办事处)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平均14个左右减少到6至7个,全市共减少1611个,这就会为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任制提供了机遇,因此,我们在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中,对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专门作出规定,要求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全面实行聘用制,并将其作为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验收的一个主要项目。
  2、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积极推行聘用合同制。多年来对这件事说的多,做得少,更没有经验。为了把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推行好,我市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我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大体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组织竞争上岗。我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率一般在70%左右,因此人员竞争上岗十分激烈。在组织竞争上岗过程中各县市区都严格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文化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正,上岗合理,下岗服气;
第二步对竞争上岗胜出人员实行聘用制。多数县市区在实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过程中,按照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聘用办法和细则,对聘用程序、聘用合同、岗位职责、考核奖惩、辞聘、解聘及聘用期限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办法对上岗人员逐人签字了聘用合同,建立起单位和被聘人员之间的聘约人事关系。


  3、强化监督,实际阳光操作。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竞岗、聘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了四严五公的原则,即严格程序、严格条件、严格纪律、严格政策,公开、公正、公平、公论、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在竞岗、聘用过程中,一方面请县、乡纪检人员、乡镇人大代表、村组代表、农民代表,对竞岗、聘用的人员的考试考核、民主测评、聘用决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
另一方面,坚持公示制度,竞岗、聘用人员的名单向社会公示;
考试考核的情况向社会公示;
民主测评情况向社会公示;
拟聘人员及岗位职责向社会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


  4、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由于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多,安置难度大,各县市区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未聘人员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探索了多渠道、多途径安置乡镇事业单位示聘人员的办法。对符合退休条件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
对一部分具有大专、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未聘人员,通过参加考试考核合格的,转岗到农村中小学工作;
对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乡镇人员给予政策和资金、技术上的扶持;
对辞职人员,抓好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皖办发[XX]28号文件明确规定的五项优惠政策逐项落实。据统计,全市自XX年实施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来,妥善分流安置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13905人,没有出现严重事故和大面积上访事件,从而保障了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平稳实施。


  5、强化聘后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后,强化聘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市多数县市区规定,对已聘用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末位淘汰。对工作开拓性不强,不出成绩又无过失的聘用人员,根据聘用有关规定和程序随时解聘,空出的岗位重新进行竞争上岗。对年度考核两次不合格的人员不予继续聘任;
对严重失职的人员予以解聘。市及各县市区人事局还重点加强对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鉴证工作,加强人员聘用争议案件的受理、调查和仲裁工作,切实为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6、打破传统录用,新进人员公开招聘。从XX年开始,我市乡镇事业单位对新进人员全部
  实行了公开招聘,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招聘采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乡镇事业单位岗位空缺情况,每年由县市区人事局统一组织安排,严格按照计划申报、招考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考试考核、拟定人选、进行公示和办理聘用手续等程序进行。
  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四年的努力,我市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归纳起来,实行聘用制度带来了五种新的变化。


  1、转变了思想观念。乡镇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后,单位职工从过去传统观念的“单位人”变为新型的“社会人”,从过去的“要我学,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干”,制度改变,观念更新。目前,在全市基层乡镇广大事业单位职工中已形成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共识,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2、创新了用人机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建立,以及公开考试择优聘用、竞争上岗、民主测评等用人制度的实行,彻底改变了旧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加快了事业单位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由“固定人”向“合同人”转变,职工对单位的依赖关系被打破,工作和职务的终身制被打破,聘用制度的推行和完善,促使乡镇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不断竞争和持续激励的用人机制。


  3、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通过推行聘用制,乡镇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综合素质得到优化。通过竞聘上岗,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平均年龄普遍降低,站(所)长8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经过激烈的竞争找到了适合本人专长的工作岗位,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一大批素质素质较高,有技术专长的人员通过竞聘,走上了乡镇事业单位领导岗位,为乡镇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


  4、转变了工作作风。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是一次影响大,震动大,涉及面广的改革,一方面强烈冲击了“铁饭碗”和“官本位”意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上岗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全市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签定聘用合同后,工作责任心大大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深入下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忧排难,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5、促进了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过程中,各地充分实行民主,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组织竞岗和实行聘用工作中,各地将岗位设置、报考资格、竞聘条件和程序等,在乡镇公开栏内予以公布,考试、考核和整个竞岗、聘用过程在群众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对拟聘用的人员组织由各方面干部群众参加的民主测评,充分让干部群众参与,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镇民主在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强。


  三、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市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相对滞后,市及县(市、区)直事业单位大部分还没有实行聘用制,这在客观上对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的进一步巩固有直接影响,同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的聘期内管理、聘期满后的续聘
  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需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二是需要政策上的配套改革,例如人才流动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未聘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制度的改革。
  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人事部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中要求,用2至3年的时间,在事业单位全面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再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正规化、规范化的聘用制度。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抓住当前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运作,逐步在事业单位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聘用管理新机制。


  1、提高思想,统一认识,抓好三个到位。首先是各级人事部门抓好思想认识的到位。搞好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学好学透中组部、人事部有关事业单位人员实行聘用制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解决好思想上的各种模糊认识,形成事业单位不实行聘用制不行,不抓紧实行也不行的共识,依靠思想认识上的到位,增强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是组织领导要到位。各级人事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纳入人事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的位置,按照国家人事部的要求,分步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
三是改革宣传要到位。XX年以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中组部、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
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有关问题的解释》,人事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方法宣传这些政策,强化舆论造势,形成改革氛围,让人们了解政策,消除疑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2、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行聘用制度。在事业单位建立聘用制度是一项新的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必须在初中逐步摸索,在改进中加以完善。抓好试点是推行聘用制的有效方法,按照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要求,可以选择事业单位较为集中的文化、教育、卫生、城建等行业,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在抓试点的具体过程中,重点抓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和未聘人员安置四个环节。
  3、严把进口,畅通出口,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新陈代谢机制。按照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对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制度,并实行人事代理。今后,凡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择优聘用,新聘用人员必须先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到有关部门办理合同签证和人事代理手续,然后才能核准编制、核发工资。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人员新陈代谢机制,从制度上规范人员出口,主要是做好解聘和未聘人员的安置工作,真正畅通出口,保证事业单位充满生机和活力。


  4、突出重点,配套推进,保证事业单位聘用改革制积极平稳推行。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建立事业单位新的用人机制的关键。在实施事业单位改革中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对推行条件成熟的,抓紧推行,一步到位。对尚不具备条件的,要抓好试点,摸索经验。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事业单位的体制、机构、工资、社会保险、人事仲裁等方面的改革,因此,在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配套改革的整体推进。


  篇五:事业单位年检改革工作总结
  篇一: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年终总结
  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年终总结
  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年终总结
  按照自治区编办《关于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全县法人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周密安排,明确各系统各行业进行年检的时间节点,做到及时年检、应检尽检,顺利完成了年检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法人事业单位196家,新设立的11家事业单位不需要年检,应检法人事业单位185家,实检法人事业单位185家,参检率100%,合格率100%。办理设立登记法人事业单位11家,办理变更登记法人事业单位50家,办理注销登记法人事业单位17家。
  二、主要做法
  (一)认真安排,明确要求。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按照自治区编办的统一要求,安排部署了全县事业单位上年检工作。明确年检相关事项,下发了《关于**年度全县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年检范围、年检方式以及年检程序等。根据行业和部门特点,合理安排了各类法人事业单位参加上年检的日程,并对全县各法人事业单位的年检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确保了事业单位年检工作按进度、有秩序进行。
  三、取得的成效
  (一)掌握了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作为登记管理机关,通过年检全面了解了全县法人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及时更新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数据,规范了事业单位的登记年检行为,强化了对事业单位的管理。
  (二)提高了事业单位的登记年检工作效率。通过优化登记年检工作,改变以往的登记年检方式,简化办事环节,节省了办事时间,实现了登记年检工作的无纸化办公,提高了登记管理机关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了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的监督。通过公开法人年度报告书,使事业单位充分认识到登记年检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了社会对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工作的监督,促使事业单位规范有效运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事业单位对登记年检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对登记管理工作主观上不重视,对年检、变更、注销登记缺乏正确理解,尤其是财务不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对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不及时变更,不按时接受年检。
  2.部分事业单位经办人员上登记年检操作流程不熟练,工作效率较低;
个别事业单位登记年检经办人员更换频繁,工作衔接不畅,有丢失光盘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现象,影响了年检工作。
  (二)改进的措施
  1.继续加大对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工作的宣传力度。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法人年度报告公开工作,运用报纸、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工作,使事业单位切实认识到登记年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大对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事业单位登记年检行为,对事业单位证书管理、登记、年检等工作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工作效率。
  3.进一步完善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与质监、银行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率,切实维护好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篇二: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目前,励家镇共有事业单位11家(包括中小学校、卫生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9人。近年来,依据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中央及省、市、县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示精神,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1997年7月开始,我市在古港镇试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依据“积极推进、竞争上岗、因乡制宜、减员减负”的原则,合理设置乡镇政府内部机构,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联绩计酬,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省委副书记胡彪同志的充分肯定。
  1997年12月,原国家教委将我市列入全国教育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998年12月,我市推行的中小学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三制”改革,即目标管理制、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被评为湖南省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9年,我市澄潭江镇逐步推行以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人事管理事业化、财政管理企业化的新路子。XX年,我市在全市完成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全市所有的事业单位都成为独立的法人,承担独立的法人责任,完善了事业单位的法人体制。
  随后,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市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市直部门和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推开,拉开了我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新的一幕。
  二、结合特点,多头铺开
  依据省、市指示精神,根据自身特点,我市采取符合自身事业发展要求的改革办法。
  1、全面规范事业单位运行体制
  XX年我市出台《浏阳市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采取以下措施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一是精简事业机构;
二是理顺事业机构管理体制,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适应乡镇主体经济、农村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
三是精简人员编制,减轻农民负担;
四是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
五是调整乡镇学校布局,优化乡镇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通过创业安置、鼓励辞职、停薪留职、自谋职业、返回归队、后勤脱钩、工人改编、学习培训、到龄退休、提前退休、提前离岗等形式,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XX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由519撤并为352个,分流人员664人,具体分流途径是:提前退休116人,提前离岗休息385人,自愿辞职及自谋职业36人,创办经济实体50人,充实基层6人,合办企业16人,学习培训4人。
  按照社会办事业的指导思想,我市在事业社会化方面迈开了坚定的步伐。卫生系统于XX年在文家市镇医院率先推行股份制改造,触及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两个打破,两个分离,两个建立”,即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打破所有制界限,将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职能与医疗分离,将卫生监督、卫生执法与技术服务、卫生监测等分离,建立起浏阳医疗卫生新体制。市旅游局对所属旅行社和旅游学校也实行了人员身份和产权两项置换,实现了社会办事业的格局。
  2、深入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我市教育系统和广播电视局全面推行了聘用制,实行公开招聘、签订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亲属回避及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单位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
  教育系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一是以“双聘制”为轴心,即对中小学校的教师(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和聘任合同制,利用聘用合同确立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利用聘任合同确立单位与个人的岗位工作关系;
二是以实行“三个代表”为主线,即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
  广播电视局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运行机制,在全系统各单位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整个系统分解为局机关、浏阳电视台、浏阳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浏阳国安广电宽带络有限责任公司、国安浏阳宽带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浏阳市广播电视广告信息有限公司、浏阳市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全面实施政企、政事分开和分级分类管理,所有职工都解除身份,与单位签订聘任合同,人事档案关系全权委托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理管理。

为确保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全面推行,我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档案委管和人事代理业务。目前,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共有1300余人,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了档案委管的单位共有99个。
  同时,我市于XX年成立了人事参议仲裁委员会,全面负责人事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对新的体制下的人事矛盾进行依法调解处理,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推进。
  另外,市里面成立了增人计划领导小组,实施《增人计划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员进出实行了宏观调整。再次是改革职称工作,推行初级职称公开评定和技术岗位竞聘工作。在卫生系统XX年首次推行公开评定初级职称,在中医院等单位实行了岗位竞聘,高职低聘。
  3、努力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
  市日报社冻结档案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制,取消一切补助,用作实绩考核奖励,实绩考核奖励根据不同岗位目标任务要求实行量化考核,对采编部门和人员,突出稿件和报纸质量要素,对经营单位和员工,突出经济效益要素,对行政后勤部门,突出服务和质量要素。市广播局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收入分配制度。
  市规划局也实行按绩定酬的动态分配机制,全面实现绩效挂钩。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市各行业各部门已逐步铺开,正向纵深发展,按照中央指示,我市新的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启动,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创事业单位改革的全新局面。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实践与思考
  阜阳市人事局
  我市在全面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中,为推动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干部职工心理承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认真推行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截止到XX年10月,全市乡镇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聘用制,5262名乡镇事业单位职工签订了聘用合同。下面,就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等几点意见。
  一、主要做法
  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中,我们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积极稳妥的工作思路,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平的原则,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保证了聘用制的平稳推行。
  1、抓住机遇,推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XX年年底,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面启动,通过调整部局、精简机构和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对职能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的事业单位予以撤消,对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七站八所”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大力精简事业单位机构,按照“减人、减事、减支”的原则,重新核定了乡镇(办事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通过改革,乡镇(办事处)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平均14个左右减少到6至7个,全市共减少1611个,这就会为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任制提供了机遇,因此,我们在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中,对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专门作出规定,要求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全面实行聘用制,并将其作为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验收的一个主要项目。
  2、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积极推行聘用合同制。多年来对这件事说的多,做得少,更没有经验。为了把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推行
  好,我市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我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大体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组织竞争上岗。我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率一般在70%左右,因此人员竞争上岗十分激烈。在组织竞争上岗过程中各县市区都严格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文化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正,上岗合理,下岗服气;
第二步对竞争上岗胜出人员实行聘用制。多数县市区在实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过程中,按照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聘用办法和细则,对聘用程序、聘用合同、岗位职责、考核奖惩、辞聘、解聘及聘用期限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办法对上岗人员逐人签字了聘用合同,建立起单位和被聘人员之间的聘约人事关系。
  3、强化监督,实际阳光操作。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竞岗、聘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了四严五公的原则,即严格程序、严格条件、严格纪律、严格政策,公开、公正、公平、公论、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在竞岗、聘用过程中,一方面请县、乡纪检人员、乡镇人大代表、村组代表、农民代表,对竞岗、聘用的人员的考试考核、民主测评、聘用决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
另一方面,坚持公示制度,竞岗、聘用人员的名单向社会公示;
考试考核的情况向社会公示;
民主测评情况向社会公示;
拟聘人员及岗位职责向社会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
  4、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由于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多,安置难度大,各县市区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未聘人员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探索了多渠道、多途径安置乡镇事业单位示聘人员的办法。对符合退休条件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
对一部分具有大专、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未聘人员,通过参加考试考核合格的,转岗到农村中小学工作;
对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乡镇人员给予政策和资金、技术上的扶持;
对辞职人员,抓好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皖办发[XX]28号文件明确规定的五项优惠政策逐项落实。据统计,全市自XX年实施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来,妥善分流安置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13905人,没有出现严重事故和大面积上访事件,从而保障了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平稳实施。
  5、强化聘后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后,强化聘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市多数县市区规定,对已聘用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末位淘汰。对工作开拓性不强,不出成绩又无过失的聘用人员,根据聘用有关规定和程序随时解聘,空出的岗位重新进行竞争上岗。对年度考核两次不合格的人员不予继续聘任;
对严重失职的人员予以解聘。市及各县市区人事局还重点加强对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鉴证工作,加强人员聘用争议案件的受理、调查和仲裁工作,切实为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6、打破传统录用,新进人员公开招聘。从XX年开始,我市乡镇事业单位对新进人员全部实行了公开招聘,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招聘采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乡镇事业单位岗位空缺情况,每年由县市区人事局统一组织安排,严格按照计划申报、招考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考试考核、拟定人选、进行公示和办理聘用手续等程序进行。
  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四年的努力,我市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归纳起来,实行聘用制度带来了五种新的变化。
  1、转变了思想观念。乡镇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后,单位职工从过去传统观念的“单位人”变为新型的“社会人”,从过去的“要我学,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干”,制度改变,观念更新。目前,在全市基层乡镇广大事业单位职工中已形成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共识,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2、创新了用人机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建立,以及公开考试择优聘用、竞争上岗、民主测评等用人制度的实行,彻底改变了旧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加快了事业单位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由“固定人”向“合同人”转
  变,职工对单位的依赖关系被打破,工作和职务的终身制被打破,聘用制度的推行和完善,促使乡镇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不断竞争和持续激励的用人机制。
  3、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通过推行聘用制,乡镇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综合素质得到优化。通过竞聘上岗,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平均年龄普遍降低,站(所)长8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经过激烈的竞争找到了适合本人专长的工作岗位,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一大批素质素质较高,有技术专长的人员通过竞聘,走上了乡镇事业单位领导岗位,为乡镇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
  4、转变了工作作风。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是一次影响大,震动大,涉及面广的改革,一方面强烈冲击了“铁饭碗”和“官本位”意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上岗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全市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签定聘用合同后,工作责任心大大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深入下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忧排难,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5、促进了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过程中,各地充分实行民主,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组织竞岗和实行聘用工作中,各地将岗位设置、报考资格、竞聘条件和程序等,在乡镇公开栏内予以公布,考试、考核和整个竞岗、聘用过程在群众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对拟聘用的人员组织由各方面干部群众参加的民主测评,充分让干部群众参与,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镇民主在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强。
  三、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市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相对滞后,市及县(市、区)直事业单位大部分还没有实行聘用制,这在客观上对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的进一步巩固有直接影响,同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的聘期内管理、聘期满后的续聘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需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二是需要政策上的配套改革,例如人才流动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未聘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制度的改革。
  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人事部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中要求,用2至3年的时间,在事业单位全面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再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正规化、规范化的聘用制度。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抓住当前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运作,逐步在事业单位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聘用管理新机制。
  1、提高思想,统一认识,抓好三个到位。首先是各级人事部门抓好思想认识的到位。搞好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学好学透中组部、人事部有关事业单位人员实行聘用制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解决好思想上的各种模糊认识,形成事业单位不实行聘用制不行,不抓紧实行也不行的共识,依靠思想认识上的到位,增强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是组织领导要到位。各级人事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纳入人事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的位置,按照国家人事部的要求,分步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
三是改革宣传要到位。XX年以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中组部、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
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有关问题的解释》,人事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方法宣传这些政策,强化舆论造势,形成改革氛围,让人们了解政策,消除疑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2、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行聘用制度。在事业单位建立聘用制度是一项新的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必须在初中逐步摸索,在改进中加以完善。抓好试点是推行聘用制的有效方法,按照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要求,可以选择事业单位较为集中的文化、教育、卫生、城建等行业,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篇六: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考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考
  建国以来,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如何改革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机制体制,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
  一、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改革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事业单位自身活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分布范围扩大到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我市来说,目前全市共有事业单位1790个,从业人员46693 名,聚集了全市2/3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政府分担了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为企业分担了大量的社会负担,在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
  活、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事业单位的改革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才能科学整合现有社会事业资源,合理调整事业单位的布局和结构,不断消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做强做大社会事业,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和效率,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条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其在继续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抓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定位事业单位的职能,保证其公益属性,使其能够有效承接从政府转移出来的、涉及公共事务方面的职责,真正实现还政于政、还企于企,集中力量履行好事业单位应当履行的职责,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完善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才能为政府职能转变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
  4、事业单位自身活力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
  众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事业单位承担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改革的步伐随之亦越来越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与运行方式也有了改变,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文艺团体、民办科研机构等组织相继出现,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由政府独家办到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多家办的路子,事业单位的活力有所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要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自身活力须进一步增强。
  二、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机制弊端阻碍事业发展。事业单位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从总体上说,其主要特点是,所需投资和运转经费由政府财政开支,不实行经济核算,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
不具有产业属性,不参与市场竞争。随着改革的推进出现的国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受上述模式的束搏,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虽然事业单位发展与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上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既影响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健康发展。事业单位传统的体制机制,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2、事业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问题主
  要表现在:一是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公共服务领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明显不均衡。导致学校乱收费、医院重盈利、医生开大处方等现象发生。二是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有些单位承担了本应由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但却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对其约束。有些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享受着优惠政策,却偏离了公益目标,直接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有些单位机构臃肿,占用的财政资金很大程度上用于养人,加重了财政负担,也影响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三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理顺,相关制度不够配套。多数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分配制度不够规范,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跟不上。
  3、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要求享有公正的社会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愿望不断增强。但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难点问题,大多集中在由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领域。
  4、近几年,我市也尝试推进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生产经营类三大类事业单位改革,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进展较慢,问题还很多,主要是自上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模式,基本上是各地自行摸索,其矛盾的焦点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如何定性、定类这一工作难度较大,同时有的部门和单位领导及职工对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急迫性认识不足,安于现状不想改。使之分类工作进展缓慢。
  三、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问题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用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应该看到,我市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机和条件都比较好:一是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增加,社会总体稳定;
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近两年两次召开会议部署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组织分析情况、交流经验、讨论方案和配套政策,并且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全国及全市上下形成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氛围,社会各方面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承受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三是近几年开展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金融等项改革,避免了把各种棘手的矛盾集中在一个时期,也为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我市上一轮三类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在
  篇七: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总结
  海原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汇报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宁党办XX45号)、《关于全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实施意见》(宁事改组XX1号)的要求和全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整体安排,县委、政府和县编委及时研究部署,县编办深入各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协商沟通,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经县委、政府审议,上报了《海原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方案》,区编办批复《方案》后,我县迅速行动,按照“精简、优化、效能”,“总量控制、只减不增”和“衔接配套、协调推进”三项原则,调整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激发了事业单位活力,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将我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清理规范工作于9月底全面完成,23个事业单位已全部撤销,收回印章并交由县政府办集中销毁,主管部门进行了摘牌工作,海原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收回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并在上进行了注销登记,向社会进行了公告。整合的事业单位按照要求进行了整合,增挂牌子、更名、新设置的事业单位到海原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办理了登记手续,加挂牌子,更换牌子、印章等相关工作全部就绪,涉及的人员编制和国有资产全部划转到位。
  二、主要成效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进一步精简。通过“撤、并、转”,全县事业单位由518个减少到494个,减少24个,调整了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了全县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管理体制进一步顺畅。
  (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大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按照管理、执法和服务相分开的原则,大力推进系统内事业单位的整合。在农牧部门,整合了海原县种子管理站、海原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组建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部门内部实现了综合执法;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整合了海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机构,成立了统一的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
重新对老城管委会和县住建局的职能进行了划分,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政、园林、环卫管理体制。撤并职能弱化,规模过小的事业单位24个,收回编制13名,先后给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管理中心增加事业编制4名、海原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增加事业编制1名、海原县人民医院增加编制14名、海原县中医院增加编制8名。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倾斜,优先保证了关系民生和关键领域的机构编制需求。
  (三)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摸清了机构编制底数。通过清理规范,实现了“八清”。即“审批文件清、机构状况清、领导职数清、在编人员清、超编人数清、岗位身份清、数据信息清”,夯实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工作基础。二是编制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县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均已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对事业单位的九定方案重新进行了审核,明确了职责、严格了编制管理、明确了领导职数。
  三、主要做法及下一步的工作
  XX年8月全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启动以来,我县高
  度重视,全面落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组织机构,搭建工作平台。全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会议后,县编办立即组织全体人员传达学习《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并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专题汇报了会议精神。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编委会,县委常委会研究审定《海原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审核方案》并以县委办政府办文件印发。为确保清理规范工作顺利开展,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协调清理规范工作。同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机构编制、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档案等部门强化协作,共同配合做好清理规范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也相继成立了清理工作机构,配齐力量,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全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扎实有效。
  (二)明确工作重心,强化工作责任。在清理环节,对“撤、并、转”的适用情况做出了明确规定,将无正式在编工作人员等七种情况的事业单位纳入撤销范围,将分工过细、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工作量不大、社会效益不佳等六种情况的事业单位纳入合并范围,将现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营利性活动的事业单位纳入转企改制范围。在规范环节,将机构名称、职责任务、机构规格、经费来源、人员编制和结构比例、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等七个项目作为规范重点,并对各项内容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还制定了《全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审核日程安排表》,明确了每个阶段清理规范工作责任分工,规定了完成时限,狠抓了工作落实,建立了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调度和督查制度,督查结果实行一周一通报,确保了清理规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周密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中央、区、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
同时,收集整理《事业单位改革及清理规范的政策文件汇编》,印发全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充分准备。县上分期分批组织了清理规范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熟悉掌握了中央、区、市事业单位改革、清理规范工作的政策。机构编制部门搜集整理了有关文件,对照实名制管理人员数据库,为集中审核提供了基础信息和政策依据;
研究确定了审核标准和要求,对审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有关问题,提出了需要把握原则和处理意见;
制定了上报核查信息和清理规范方案的时间表。三是严格审核。根据机构编制有关规定和增减人员的政策文件,严格核对各部门单位上报的核查表,确保信息全面、准确。四是狠抓落实。制定下发了《关于进行事业单位法人注册登记和注销登记的通知》(海编办发XX16号),根据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海原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实施方案》精神,办理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手续2个,收回《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及以其名义从事的一切活动随即终止。办理新成立和更名的事业单位登记手续2个,确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增挂牌子事业单位1个,更名事业单位2个,整合事业单位2个,撤销事业单位23个。五是确保稳妥。统筹安排、科学谋划,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减少矛盾和避免引发不稳定因素。六是严肃纪律。对违规设立的机构坚决予以纠正,对违规进入的人员坚决予以清退,并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严肃了机构编制和组织人事纪律。
  我县清理规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下一步事业单
  位分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一些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偏少,公益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下一步我们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抓法制化管理。要大力宣传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认真做好“撤、并、减、立”的事业单位跟踪检查工作,确保清理规范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狠抓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动态管理。

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的学习,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准确把握认定标准,认真做好调整后事业单位的模拟分类工作,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篇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篇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事业
  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我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上级部门
  的具体指导下,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改革基本思路,坚持走“以点带面、点
  面结合、稳步推进、逐步深化”的改革路子,采取“先入轨、后完善”的改革方法,以推行
  人员聘用制为重点,大力推行进人考试,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员聘用制度
  改革推行情况
  ××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内容涉及了人员聘用、分配制度、人员考
  核、公开招聘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方面。改革总体实施方案的下发,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工
  作的全面开展。
  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将推行人员聘用制改革作为整个改革工作的重点。按照上级部门
  的要求,除按照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转制为企业的以外,其它的事业单位都要试
  行人员聘用制度。对于新设立的事业单位,一律实行聘用制;
对新进人员,一律签订聘用合
  同。按照政策,不超编的单位可整体聘用过渡,超编的单位可实行竞争上岗或先签订在编人
  员聘用合同。结合人员聘用制改革,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目前,在全市×
  ×个事业单位,
  ××多职工中,已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单位占×%;
其中教育、卫生等系统的事业单位人员聘
  用制改革完成×%;
建设、交通等系统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完成×%以上。通过推行人
  员聘用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了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
  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的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二、公开招聘开展
  情况
  根据《××市事业单位增补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暂行办法》的规定,严把事业单位人员“入口
  关”,始终坚持将进人考试作为改善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岗位
  的复杂性、兼容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实行岗位竞争考试,改“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我
  们改变以往各级自行组织考试的方法,XX年在全市范围内统一组织进行一次公开招考聘用。
  此次考试采取了更为全面、科学、严密的考试方法。在考试中,我们坚持五条原则(党管人
  才的原则、编制限定的原则、政策倾斜的原则、区别对待的原则、公开透明的原则),实行“五
  统一”(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统一公布成绩)。根据事
  业单位岗位的特点,在考试中增设了专业考试环节。对考试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签
  订聘用合同。5年多来,我市事业单位通过考试聘用的人员共有×多人。通过推行进人考试,
  把用人自主权交还给事业单位,使事业单位真正选到了所需要的人才,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
  升,人员结构逐步改善,促进了单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减轻了财政负担。
  三、下一步工作打
  算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单位和干部职工对事业单位人事制
  度改革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理解,尤其是要加大对改革试点单位成功经验的宣传力度,
  形成一个更浓厚的改革社会氛围。
  (二)加强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积极派人到改革单位指导改革工作,继续组织调查组深入
  基层加强调查研究,为全面推进改革工作打好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面试考官库,研究制定《考试面试考官资格管理暂行办法》。


  篇二:谷龙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谷龙
  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为加快推进我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用人行为,优化和整合我乡事业单位人才资源
  配置,促进事业单位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精神,我乡制
  定了《谷龙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现将我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作以下
  总结。
  实行聘用制度是事
  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为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
  署,稳步实施。在第一阶段,我乡召开了全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统一思想,
  转变观念,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全员聘用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成立了由
  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谷龙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聘
  用工作具体事宜。
  第二阶段主要是编
  制岗位设置方案,凡所涉及此项工作的乡属相关单位根据单位职能和任务,以机构编制部门
  核定的编制数及人员结构、领导职数为依据,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对岗位重新
  进行了有效合理的科学配置,制定了本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岗位设置包括人员岗位、专
  业技术人员岗位、工勤人员岗位。《岗位设置方案》既充分考虑本乡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
  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又明确了岗位职责、权利、聘用和任职条件。
  第三阶段主要是签
  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根据《谷龙乡事
  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乡属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在平等自
  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类别和期限与受聘人员签定了由县人事局统一印制的《事业
  单位聘用合同书》。我乡事业单位应签订合同人数12人,实际签订12人,签约率达到了100%。
  目前合同签订和鉴证工作已结束,我乡在认真自查,并将此项工作的开展和完成情况形成书
  面材料于本月底前上报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我乡在签订聘用合
  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全员聘用过程
  中,乡镇企业管理所共调整2人,1人由乡企所调整到乡文体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工作,1人由
  乡企所调整到农业服务中心工作;
乡农业服务中心调整1人到乡水利站工作。但人事关系还
  没有办理。
  2、目前我乡事业单
  位部分人员处于借用阶段,其中3人借用,1人双待,存在有位无人情况。
  谷龙乡人民政府
  XX年7月20日
  篇三:马鞍山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情况汇报
  理清思路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
  马鞍山市人事局
  (XX年10月21
  日)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事业单位426个,其中:副厅级单位1个,正县级单位21个,副县级单
  位66个,正科级单位172个,副科级单位91个,股级单位75个。核定各类事业编制11966
  名,现有从业人员11087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543人,占%;
专业技术人员6334
  人,占%;
工勤人员3210人,占%。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教育系统4052人,
  占%;
卫生系统2029人,占%;
文化系统399人,占%;
农林水从业人员378
  人,占%;
城市公用事业从业人员1277人,占%;
其他系统从业人员2952人,占
  %。
  一、我市事业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
  制度改革起始于1995年市广播电视系统在所属事业单位,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人员
  双向选择试点。1999年,市教育系统推行以全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市人事部门从调
  研入手,拟定相关政策,整体考虑推进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并从单项制度改革方面
  进行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来说,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研,拟定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XX年11月,我局从相关科室
  抽出专人,成立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调研组,赴三区一县和教育、卫生等系统的57家不
  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调研,全面了解我市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调查人事制度
  改革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清改革思路。XX年2月我局成立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研究,起草了
  《马鞍山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从总体上提出以推行人员聘用
  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在我市事业单位中建立起以人员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用人机
  制和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后,
  又分别就实施聘用合同制、聘用人员岗位管理、考核、监督等问题初步拟定了相关政策。同
  时,出台了《马鞍山市事业单位进人实行考试考核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转发  安徽省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并提出贯彻意见,对
  事业单位进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进行改革。
  (二)以聘用制为
  突破口,开展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
  1、在教育系统试行
  全员聘用制。XX年8月,市教委与市人事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
  改革的若干试行意见》,重新核定学校编制,进一步完善岗位设臵,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聘用
  程序,公开竞争,择优聘用,教育局属各校通过合理设岗、严格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有
  2490名教职工同各自学校签订了聘用合同,并对新进人员实行人事代理。随后,
  市卫生等系统也对新进人员实行了聘用制。
  2、对事业单位新进
  人员实行考试考核制度。XX年,我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马鞍山市事业单位进人实
  行考试考核的实施意见(试行)》,该意见规定事业单位进人一律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
  法。按照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严把事业单位进人关。市人事局、劳动局、招商局、司
  法局、文化局等所属事业单位采用这种方法先后共遴选了120名工作人员,确保了事业单位
  新进人员的素质。
  3、将竞争机制引入
  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的任用。市卫生局、广播电视局等所属6家事业单位严格考核(考试)程
  序,根据民主测试和演讲答辩(考试)的得分,由高到低,择优考核聘任,变“相马”为“赛
  马”。通过这种方式,几年来,这些单位先后有78名同志通过竞聘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20
  多名原有中层干部落聘。同时,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方面,从1998年开始,在市广播电
  视局、环保局所属事业单位以及市人民医院等单位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竞争上岗试点,159
  名专业技术人员先后通过竞聘走上了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30名同志落聘。
  (三)积极探索事
  业单位多元分配方式
  近年来,各事业单
  位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市教育系统改革学校内部分配制度,进一步扩大分配自主权,强
  化竞争机制,以聘用制为核心,实行结构工资制,将收入分解为岗位工资、工作量津贴、奖
  励工资三部分,通过考核工作量和教学教研成果等指标,以业绩拉开收入差距;
市电视台和
  报社则实行按任务考核、多劳多得的分配方法;
市黄梅戏剧团实行基本工资加演出补贴制
  度,建立团长奖励基金,向一线演员倾斜,以演出场次和质量发放演出补贴,调动了全体员
  工参与演出的积极性;
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单位,把工作完成情况、对服务对象的测
  评、工作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列入考核要素,进行量化考核,按绩效确定其分配方案。这
  些单位的改革是建立事业单位新型分配制度的有益尝试,对吸引、激励人才和促进事业发展
  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事业单位人事
  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
  制度改革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并在一些单项改革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由于事业
  单位人事制度相关配套改革没有进行等原因,在建立系统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方面成效不明
  显,有些试点单位因孤军深入,甚至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尚未形成良好
  的改革氛围。首先,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改革的意识淡薄,多年形成
  的传统管理方式,使他们对改革心存疑虑,怕出乱子、怕担风险,因而对改革一直持等待观
  望态度。其次,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和重视程度还不够,这些年来,改革的重点始终在行
  政机关和企业,而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指导。第三,对事业单位人
  事制度改革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事业单位广大干部群众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
  想、目的、原则、方法尚不清楚。
  (二)政策不配套,
  改革难以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要有配套政策作保障,而目前,我们所依照的只有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人发[XX]78号)和国务
  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XX]35号),很
  多配套政策法规没有出台,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许多领域,缺乏指导性的政策。由于
  缺乏配套政策的指导,致使我们先行开展改革试点的单位,改革无法深入,甚至陷入十分被
  动的境地。
  (三)事业单位养老
  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调研中,我们发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改革的“瓶
  颈”。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建立,在改革过程中落聘下岗和富余人员无法分流,直
  接影响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个“瓶颈”不解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将很难深入。
  (四)事业单位分
  配机制不活。目前,我市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按职称、级别等因素进行
  分配的制度,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挫伤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同时,由于相关指导性政策的缺乏,使得“按劳取酬”、“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等
  新型分配方式在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得到真正实施,在一些事业单位甚至改与不改一个样。
  三、推进事业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明确事业单位人事
  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只有思路清晰,才能方向
  明确。只有方向明确,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一)我市事业单
  位新型人事制度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从我市实际出发,以推行聘用制
  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基本内容,逐步建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篇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及趋势展望
  事业
  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及趋势展望
  ----以昆明市为例
  【择要】作为我国
  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事业单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
  重要阵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昆明市自1995年开始在部分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试点,到XX年7月在
  全市所有事业单位全面展开的人事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就改革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
  情况和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
  位 人事制度改革 情况 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在
  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上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制定
  篇九:江苏省泰兴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泰兴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为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发展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市围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按照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方针,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一、事业单位分类情况
  XX年,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该市全面完成了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全市523家事业单位,除上级明确要求不纳入分类范围和暂缓分类的7家外,实际参加分类的共有516家,其中:暂划入公益一类的53家,确定为公益一类379家、公益二类84家。参与分类的事业单位占全市事业单位总数的%。
  (一)主要做法
  1.健全组织架构,层层落实责任。为加强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该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编办,具体负责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日常工作。并专门下发通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各司其职。各部门(单位)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小组,配备专门力量,开展分类工作。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员会前,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宣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政策,统一思想,在全市形成了必须要改,而且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序时进度、集中精力推进改革的氛围。在事业单位分类过程中,领导小组多次开会研究讨论分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市分管负责人亲自协调解决分类过程中遇到的矛盾。
  2.提前介入谋划,精心准备方案。江苏省《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下发前,该市就对全市事业单位分类工作进行了提前谋划,并结合前期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机构编制核查掌握的情况,对全市523家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业务范围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初步归类。上级事业单位分类工作部署会后,该市组织编办全体人员对相关政策口径进行了专题学习,做到把握政策实质,找准工作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各种表格,通过书面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服务对象、资源配置方式及目前的运行情况,做到事业单位的职责清、法律法规依据清,重点对可能划入行政类、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调研,积极做好工作方案,具体分拟订方案、沟通磋商、审核批复、汇总上报四个阶段,并明确了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
  3.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实施。分类过程中,在对各单位上报材料审核把关的同时,还注意加强与市组织、人社、财政和周边县市的沟通协调,确保分类科学公平。一是各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填报的材料进行把关,并根据事业单位的
  社会功能以及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按照分类标准,拟定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方案。二是市编办对各主管部门报送的材料进行初审,在审核过程中,严格按照分类的政策和口径,统一尺度,将兼有不同类型特征的复合型事业单位作为工作重点,按主要职责任务和发展方向确定其类别,对个别承担职能较为复杂的事业单位,进行重点调研。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主管部门沟通磋商,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三是事业单位分类初步方案形成后,多次与各部门、上级编办和兄弟县市沟通对接,对于一些共性化的事业单位,基本保持分类的一致性,对于地域特点较强的单位,因地制宜地确定类别,尽量做到上下一致、左右平衡,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实际承担的社会功能界定所属类别。
  (二)几点体会
  一要吃透上情,用好《分类参考目录》。此次分类,省市除下发了实施意见和分类通知外,还总结借鉴各地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下发了政策口径、《分类参考目录》及《具有法定依据事业单位职能任务分类说明》,对分类标准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文件下发后,该市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题学习,确保学深弄透,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在对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时,我们感到《分类参考目录》和相关政策口径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全市70%以上的事业单位按照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基本都能对号入座,大大降低了分类的难度,有效保证了分类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要坚持先易后难,梯次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在分类过程中,该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梯次推进。对于政策口径和《分类参考目录》中明确类别的事业单位,直接根据要求予以划分。对于《分类参考目录》中未明确类别的事业单位,但情况相对单一、适用标准明确、沟通协调一致的,先行分类。对于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一时难以确定的复合型事业单位,反复研究其职能,参照上级及周边情况后,再分类。同时要求相关部门不能将分类后改革中才应解决的问题拿到分类中解决,拖延分类进程,确保分类工作按序时进度梯次推进。
  三要注意宣传解释,钝化矛盾。事业单位类别划定后,必将依据不同的类别分别实施改革,这将涉及到部分单位和人员的利益,由于有的对分类改革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了误解,如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在传统意识中,应履行行政职能,但实际上,单位参公并不意味着该单位就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因此,在分类过程中,该市编办注意加强与各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反映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与上级编办和周边县市对接沟通,做到上下一致、左右平衡,对一些个性问题,因地制宜地确定类别。同时对一些反映强烈的单位和个人,耐心细致的做好说服解释工作,确保分类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划分的问题。本次事业单位分类,《分类参考目录》中明确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该市有5家,另外承担行政职能的执法机构、派出机构、事业局共有48家,如果按照政策要求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下一步改革中有部分就会转为行政机构或内设机构,由于该市的机构限额
  已经用满,行政编制也较为紧张,要想实现中央在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中“两个不得突破”的规定,难度非常大,因此该市将符合该类条件的事业单位均暂划入了公益一类,但这也不符合事业单位分类以社会功能为唯一分类依据的政策。因此,建议上级出台相关政策口径,对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已满的地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改革,一是可将行政职能划归机关,但不得单独设置为行政机构或调整为内设机构,行政职能划转后机构视剩余职能予以整合或撤销,人员分流;
二是对于确需单独设置为行政机构或调整为内设机构的,中央应按实核增地方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以减轻地方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的压力,确保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
  2.关于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划分的问题。本次分类,根据承担的社会功能,该市大部分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暂划入了公益一类,但也有不少直接划入了公益一类。暂划入公益一类的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的是行政职责,因受“两个不得突破”限制而暂时划入公益一类,在下一步的分类改革中,可能仍参照公务员的模式进行管理,但直接划入公益一类的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在人员管理模式、工资结构上可能要进行调整,按照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执行绩效工资制度,这将会引发这部分单位人员的攀比,认为同样是经过省人社厅批准的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怎么可以执行两套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工资制度。建议在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批准问题上,上级编办要与人社部门做好沟通协调,确保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批准要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衔接,减少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矛盾。
  3.关于事业单位分类中财政支持方式的问题。本次分类,根据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该市有部分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划入了公益一类,同时也有部分全额事业单位划入了公益二类。在接下来的分类改革中,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将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财务收支状况等,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那么将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划入公益一类的差额和自收自支人数多于划入公益二类的全额人数,因此市财政的投入肯定要比现在多,财政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二是对于划入公益二类的全额事业单位,经费形式将调整为差额拨款,单位享受的财政拨款随之也将减少,职工抵触情绪很大。虽然分类时上面要求不应把分类后改革中才应解决的问题拿到分类中解决,但这些问题如果分类时不考虑,在今后的改革中将会成为矛盾爆发的焦点,影响改革的稳步推进。建议上级出台财政配套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经费形式调整中的矛盾,不搞一刀切,给予地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逐步调整消化到位,同时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二、下一步改革的思考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结果,该市目前不存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而暂划入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由于受“两个不得突破”的限制也暂时无法推进改革,因此,事业单位改革将主要集中在公益类事业单位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机构编制、组织、发改、财政、人社等职能部门严格按照领导小组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下一步,
  该市将结合自身职责和分工进行积极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改革。
  1.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分类推进事业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而是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壮大。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推进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减少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微观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取消事业单位及其领导干部职务的行政级别,改变事业单位领导的行政化与官僚化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激活事业单位发展活力。二是进一步梳理职责任务。本着“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的原则,进一步梳理复合型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把行政性职责回归政府,经营性职责回归企业,公益性职责留在事业单位。三是优化整合机构设置。按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撤并规模过小的事业单位,整合职责相近、任务不足、社会效益不佳的事业单位,压缩工作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编制,使事业单位结构布局更趋优化,提升公益服务能力。四是推进和深化公共投资体制改革。开放公共投资领域,制定相应的投资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实现公共投资体系多元化,使得公共投资来源不断扩大,进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事业单位发展的活力。
  2.规范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全面规范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项,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机构编制事宜,严格按审批权限执行,做到机构编制事项“统一承办,一支笔审批,一个文件下达”。二是建立机构编制督查评估常态化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开工作,对全市事业单位集中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评估事业单位的履职情况、编制人员的匹配情况、财务状况等,并形成督查评估年度报告,提出各部门(乡镇)机构编制调整意见及编制使用规划。三是妥善处理机构编制增长与控制的关系。以机构编制督查评估结果为依据,对全市机构编制实行动态调整,在确保不突破XX年底机构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到保民生、促发展的领域,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立起“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四是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空编使用计划管理。①抓好机构编制基础信息的动态管理。根据年报资料、机构编制核查资料、进减编通知单及退休手续等适时更新《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台帐》和《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数据库》,适时反应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与实有人员情况,为机构编制调整和空编使用计划下达提供准确资料。②严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进口关”。机关事业单位进人由市编委办统一扎口审核,严格按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流程进行计划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增人一律凭《空编使用计划通知单》办理《增减编通知单》,以此作为单位录用调配人员、组织人社部门核定人员工资、办理养老保险、财政部门拨付人员工资的凭证,从源头上杜绝超编进人现象的发生。③多渠道消化超编人员。对超编单位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除政策性安置外基本停止进人,如因特殊情况要求增人须实行“出一进一”;
空编单位需要补充人员时,优先从超编单位调剂,重点保证事业单位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确保超编单位人员只减不增。
  3.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和实现管办分离的重要途径。下一
  步,我市将准备到部分法人治理结构开展得好的试点省市学习取经,然后结合本市实际,在不同行业领域选择部分涉及利益相关者较多、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先行试点,如市人医集团、中等专业学校、环境科学研究所、市广播电视台等事业单位均可纳入先行先试的范围,努力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以达到事业单位由公有法人向社会法人的转变,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任;
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同时,在试点过程中注意做好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衔接和平稳过渡,确保上下一致、点面结合。而对于现阶段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即一些编制人员及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将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徐旭洲)
  篇十:县编办多举措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准备工作
  县编办多举措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准备
  工作
  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全面完成后,县编办及时整理了全县事业单位相关情况的调查摸底表,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采取多项基础举措,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一)总结清理规范工作,进一步夯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重要步骤,通过总结提高工作,全面掌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并在规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加强编制管理,优化布局结构,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解决了目前一些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规范、编制管理不严格等突出问题,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抓实事业单位年检,进一步摸清事业单位基本情况。紧密结合XX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深入了解事业单位宗旨和业务范围、资产负债、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等情况,并重点掌握各级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机构职能,明确单位性质,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要求,进行初步分类整理。
  (三)查阅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法步骤。科学划分类别,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之处,我办人员通过查阅规章制度,深入了解各级事业单位法律、法规授权情况和行政职能内容,以统一严格标准科学界定事业单位职责,并对兼有不同类别属性的复合型事业单位,明确区分其主要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结合行业体制实际,确定了更为细化的工作方案。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我县编办以科学分类为导向,以深化推进事业单位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为下一阶段全面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篇5】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瞭望: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和思路确定将全面开闸
2011年04月10日02:11来源:新华网
字号:T|T
27855人参与21条评论打印转发
未来5年,将是事业单位改革最为艰苦的攻坚阶段,剥离、重塑的阵痛在所难免,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其间,相关的人事聘用、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改革和试点细水长流般地延宕至今。其间,各种试探、揣测、观望,甚至抱怨的社会心态,不断推高各界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期盼热度。
据《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了解到的权威信息,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四千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对本刊记者说:“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准备、调整,国家层面的中长期改革指导意见将对下一步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起到重要的宏观性、纲领性、指导性作用。”
据本刊了解,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的主要思路,将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

服务的需求。
来自高层的信息显示,今后5年事业单位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改革任务复杂艰巨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其中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此后,全国实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80%。2010年,全国已基本建立聘用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二中、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9年中办印发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2006年,原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其实施办法。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并从2010年起,在全国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
在社会保险方面:2009年1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
2010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与„十二五‟时期切实解决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难题,以及„民富‟战略相吻合、相呼应”,汪玉凯说。
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说,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甩掉两头、留下中坚”
从中央的新部署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的事业单位就是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不再包括行政类和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可以说,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导向已经非常明晰了。”汪玉凯说。
在宋世明看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可谓“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所谓分类改革,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

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
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宋世明说,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甩出两头,不是甩财政包袱、甩人事包袱,而是要进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优化”。
作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产物,一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没有纳入公务员管理,造成一些公共机构出现利用所占有的公共资源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把服务变成了收费以满足部门和个人利益需要。有的事业单位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强化了公共机构的官僚化,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公众利益的损失。
这类事业单位回归行政机构后容易出现三大“尴尬”:一是可能突破机构限额,与大部门体制方向相违;
二是可能突破人员编制限制,与精简效能原则不符;
三是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压力,继而形成改革阻力。
“解决这些问题和阻力,需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整体推进改革。”宋世明分析,尤其是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能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而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
受访专家解读道,对于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此类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应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则可调整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设置。对于已认定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过渡期内使用的事业编制须“只减不增”。
“市场的归市场”
被“剥离”的,还有原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近年来,一些科研院所、出版社等事业单位转企改革持续推进,其间也不乏问题、波折。按照中央的明确要求,在转企改制过程中,须按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定资产,由统计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等,这些程序不可缺少。转制单位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

商登记。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机制,并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逐步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其国有资产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责任的机构负责。
“推进转企改制,是最具有标志性的改革动作。但此项改革特别要注意一定不能„演双簧‟,市场化要彻底”,宋世明说,“一定要做到清清爽爽、利利索索、明明白白”。
从完善过渡政策看,转制工作可给予一定的过渡期,比如5年。在过渡期内,可以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有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离退休待遇方面,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
“这样才能尽量减少改革的阻力,保证公平公正”,汪玉凯说,为了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在过渡期内“管住增量”很重要,今后不应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据本刊了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制后,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将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
转制前已退休人员,转制后继续按规定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等待遇。有条件的转制单位,还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
公益之“分”
被留下的“中坚”,也进行了细分。据了解,除了以往对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划分,此次改革部署又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两类。
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这样分类也可以看作是按照公益属性的纯粹程度来划分的”,汪玉凯说,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出资保障的,不再允许其存在经营性活动。“比如乡镇诊所、社区医院等就属于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前经常说的教育产业化,这个概念模糊不清,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义务教育是不可以产业化的,长期不治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应被叫停”。

汪玉凯指出,高校、职业教育、综合医院等,都具备较强的资源吸引和创收能力,应该属于准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其整体的“非营利性”定位也是确定的,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
受访专家解析道,应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比如对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
对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公益性事业单位有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并不意味着排斥民间资本进入公益性服务领域”,宋世明说,未来的公益性服务事业单位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多元并存、竞争发展的,因此管办分开、网络化、社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据悉,高层提出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切实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
“这将给民办医院、民办学校的生存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制度空间,摒除原有的准入限制、制度歧视等问题”,汪玉凯说。“社会力量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可以适当收费,但与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一样,整体上也必须是非营利的。”
优化、提升、改造
“„留下中坚‟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留下,而是要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的优化、提升、改造”,宋世明分析,这其中包括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等若干“重塑”项目,“这一系列改革,无不是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重塑”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社保制度的改革。
自从2009年5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以来,这一领域的话题一直牵动着社会敏感神经。“虽然改革试点进展缓慢,但目前来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总体方向仍与最初的改革思路基本一致”,汪玉凯对本刊记者说。
据悉,高层要求是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

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此外,还将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老人、中人、新人‟的制度区分,保障了改革的公平性。对„事业人‟普遍关心的养老待遇水平问题,也有了正式回应”,汪玉凯说,即便如此,仍可预计这项改革的难度和阻力将会相当巨大。“为减小阻力,公务员的社保改革需要同步推进。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
关于管理体制改革,“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是当之无愧的主题词。受访专家解读道,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加快职能转变,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长期困扰事业单位改革的种种难题,归结起来都与政府自身的改革有关”,汪玉凯说,事业单位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的同步改革和真正的“放权”。
此外,此次改革还强调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等。
一切为了公益服务
根据中央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服务,就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扩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增强公益事业发展活力。通过改革,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可以看出,未来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将为公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汪玉凯说,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单纯地减少数量和人员,经过剥离、重塑后的事业单位,在未来发展中质量将提升,数量也会调整和增加,“一切服从于人民群众对于公益服务的需要”。

从强化政府责任的部署看,就是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先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促进公益服务公平公正。加快发展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公益事业,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切实满足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医疗、教育文化等公益服务要求。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设置事业单位,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共享。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完善购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据悉,高层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安排十分具体。受访专家解读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按中央要求稳步实施,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注意把握节奏,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能搞“一刀切”。
“在过渡期内,尤其应严格禁止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事业单位 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总结汇报